中国银行业协会近期发布了《全国农村中小银行机构行业发展报告2024》,报告详细介绍了去年农村中小银行在资产负债端的变化以及服务实体经济的成果。报告显示,在“一省一策”体制机制改革背景下,去年近30家县域银行机构通过市场化方式退出或被吸收合并解散。
今年以来,农村中小银行解散注销的速度进一步提升。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披露的数据来看,年内获批解散的银行明显超过往年,主要以村镇银行为主。这些银行解散的主要原因是被主发起行吸收合并为分支机构。
受访业内人士认为,当前许多中小银行面临经营压力和区域风险特征,防范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进入关键阶段,村镇银行批量解散在预期之内。专家表示,中小银行改革化险的关键在于结构性提质增效,数量减少并非最终目的,做优和出清同样重要,合并重组需实现“1+1>2”的效果。
根据《报告》,2023年全国农村中小银行资产、负债规模稳步增长,存贷款市场份额和排名位居区域前列,整体经营业绩稳定。截至去年年末,全国农村中小银行总资产、总负债分别为54.61万亿元、50.66万亿元,同比增长9.2%,占银行业总资产、总负债比例分别为13.1%、13.2%。
农合机构各项存款总额为41万亿元,同比增加3.17万亿元,占总负债比重提升至84.62%;各项贷款总额为28.6万亿元,同比增加2.19万亿元,占总资产比重提升至54.82%。资产质量方面,截至2023年末,农合机构不良贷款率为3.49%,资本充足率为12.27%,拨备覆盖率为133.1%,贷款拨备率为4.65%,非信贷资产不良率为1.42%,流动性比例为77.85%,主要风险监管指标处于合理区间。
2023年,农合机构实现营业净收入约1.03万亿元,其中利息收入9162.55亿元,同比增长3.92%,净利润2598.73亿元;村镇银行实现净利润70.99亿元。从区域分布看,农村中小银行依然保持明显的区域分化特点。云南、贵州、广西等10个地区农合机构存款市场份额超过20%,吉林、山西、河北等10个地区农合机构贷款市场份额超过15%。
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一省一策”进行体制机制改革背景下,全国农村中小银行数量继续减少,尤其是村镇银行加速整合。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总数为4425家,相比2023年同期减少了136家。其中,城商行从125家减少至124家,农商行从1606家减少至1577家,农信社从545家减少至483家,村镇银行从1642家减少至1620家,四类中小银行共计减少114家。
今年以来,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解散批复明显超过去年,涉及对象主要为村镇银行,解散原因多为收购合并。企业预警通数据显示,今年截至9月下旬已有超过260家中小银行进行合并重组,其中村镇银行、农商行、农信社分别有83家、59家、117家。从注销银行数量来看,今年以来注销的商业银行超过130家(包括农村资金互助社),其中40家为农商行,70家为村镇银行,16家为信用社,注销原因主要为监管批复合并与批复解散。
高风险农村中小银行合并重组是当前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的重点。多数解散注销的中小银行会成为主发起行的分支机构,也有部分村镇银行进行“多合一”。例如,河北金融监管局近日批准了邢台银行收购清河金农村镇银行和沙河襄通村镇银行,并设立分支机构,两家银行全部业务、财产、债权、债务以及其他各项权利义务由邢台银行承继。
专家指出,中小银行在支持乡村振兴、促进县域金融发展和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资本不足、经营不善、风险治理薄弱等问题。随着监管部署加码,各地省联社改革、村镇银行合并重组等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动作明显提速。但合并重组也带来挑战,如系统整合、人员调整的成本压力,不良资产化解难题以及资本补充可持续性问题。建议打造合并重组样板模式,畅通不良资产化解机制,构建可持续的资本补充方案。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简单的合并解决不了所有问题,应具体分析、分类施策。他建议,在中央层面做好中小银行改革化险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各地应坚持因地制宜、“一省一策”原则,健全金融风险处置常态化机制,落实多方责任,做好资本补充和公司治理等工作。他强调,内生的风险防控机制不建立好,合并之后问题仍会出现,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的方向是减量提质,减少数量并非核心目标。